如果说历史是由无数个“万一”拼凑起来的,那么中国近现代史就绝不会缺少万毅的名字。你能想象吗?一个东北农家孩子,从日俄战争阴影下的“明治年间”出发,走过被日本统治的家乡、打过抗日的江山、闯过共产党队伍的雷区,最后坐到了开国中将的宝座上。可万毅的传奇还不止于此——他是“打回东北”的急先锋,也是“酒窝将军”的风采,更是命运跌宕、九死一生活剧里的主角。这么精彩的人生,难道没有什么未解之谜?万毅的转变,到底是巧合,还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有人说,每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都是复杂的“多米诺骨牌”。万毅是不是天生红色?并不是,他最开始可是张学良手下的爱将。你别看现在统一战线讲得花团锦簇,那个时代,“东北军”和共产党是两条不怎么平行的线——尤其张学良的东北老兵,顾家的、讲义气,却对新政权疑虑重重。可话说回来,硬碰硬往往不是闹革命的唯一办法。故事的转折往往就在于一次思想碰撞。万毅自己说,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紧张得话都说不清。万毅的“旧部队出身”标签,既能成就他,也能让他随时被“旧时代”黑掉。就在大家还在怀疑“万毅哪天会不会反水”时,他却成为共产党内部极力争取的人才。
有意思吧?但局外人都忘了一点,万毅不光命硬,融入新圈子的本事也足。他在毛泽东面前,能打趣、能对答;被蒋介石追杀,也能越狱逃生。至于张学良那边,他面上敬着,心里却暗暗决心要打回东北。全世界都等着看万毅到底走哪边,这其中的高低起伏,你猜到没有?
抽丝剥茧,就像剥洋葱。我们从头理理万毅一辈子都和“东北军”割舍不下的缘分。他家是辽宁金县的满族农民,小地方看大世界。早年俄国人来了叫“老毛子”,日本人来了变“日本狗子”。有其父必有其子,万毅受父亲影响,从小就不信这些“猫子狗子”真能把中国人压一辈子。所以他一头扎进张学良的军队,想学本事保家卫国。他什么官都当过——从小学员到团长,九一八之后痛哭失声,也不肯后退一步。东北军一撤,他心里那口气咽不下,官渡关内老家气更是压得他抬不起头。普通人多半埋怨时运不济,但万毅没有。连歌《打回老家去》都成了团里的抗战主题曲。结果,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老调突然响起,惹得万毅当场火了,干脆给政训员一耳光。这一巴掌把局里的矛盾全拍开了花。
风头过了,局势微妙。有人说万毅是“刺头”、是“反动分子”,也有人觉得他就是有骨气。只要是老百姓,都明白,这样的人叫“心里不服”,但不代表反水。大家等着来看他到底怎么玩下去。
表面上,万毅跟着部队四处作战,先是江阴、后是南京,仗打得一塌糊涂,屡战屡退。可你以为这样他就会顺风顺水了吗?错。老天爷专门和英雄开玩笑。国民党还记着他那一巴掌,借“清除右倾分子”之口把万毅给逮了起来,甚至一纸命令要他就地“秘密处决”。换个狠点的上司,他估计得把小命交代。但就在这时候,偏偏遇上了说“不行”的于学忠。在那个人人自危的黑暗年头,能有个人为你打圆场、拖延时间,已经很不容易。此刻的万毅,算是踩在刀尖上跳舞。不光如此,被扣押期间,流言四起,昔日的同袍不少人开始疏远他。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他的处境危如累卵。还好,天无绝人之路。万毅拼死越狱,青纱帐里一身泥泞地爬出去。没死在日军枪下,没死于小人暗算,他偏偏活下来了。但这段日子,万毅几乎成了孤家寡人,真正的“假性平静”——看似逃过一劫,可各种机关算尽、暗流涌动,下一步会不会被补一刀,没人知道。
等他逃出虎口,投奔八路军,不是一路鲜花铺地,而是旧部队“打骂士兵”陋习满天飞。想带出一支精兵,谈何容易?万毅只能一边整顿军纪,一边暗自提防背后冷枪。只要心软一点,分分钟就前功尽弃。
眼看风雨快要过去,命运又给来了个大跳水。1944年,万毅带头上阵,前线拼杀,一颗子弹直接把腮帮打穿,牙都打掉七颗半。没人会真的把战争当儿戏,谁都以为这回万毅恐怕“要交代”了。没想到,万毅不仅没死,还被国际友人罗生特救了一命。而且罗大夫还开起玩笑,说他“多了一对酒窝”,以后是“酒窝将军”。简直就是苦中作乐的典范。
伤没白挨:这场磨难后,万毅的名气直接飚升。他被称作“不死的吉鸿昌”,中央直接破格提拔——本来抗战时期入党的只能当少将,结果他直接蹦到中将。想想看,多少旧部队出身的将领,最后都被打成“历史问题分子”,可是万毅偏偏就杀出一条血路,成了党的红色骨干。更意外的是,抗战胜利时,万毅终于带队“打回东北”,完成了少年时敢怒敢言的誓言。各路英雄会师东北,南征北战,而万毅这一路,经历的传奇反转,如今回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可天有不测风云,胜利的果实还没吃热乎,麻烦又找上门。万毅和林彪的“一线二线之争”成了新的障碍。按理说,将才就该“服从命令”,可万毅不愿离开前线,一开口就是带刺的“顶牛”。林彪一度不高兴,连谈两次都圆不起来。队伍里的老弟兄也开始观望:是“服从纪律”,还是“坚持个性”?人人都晓得,革命队伍最怕将领“拧巴”,一旦团结没了,仗还怎么打?
再往下,辽沈战役结束,万毅又害怕被留守东北,眼看老家就在眼前,他却更想随主力南下打全国。这种“心思不稳”,对集体来说是大忌。有些领导觉得,万毅性子太烈,不好驯服。而他的部下也纠结,是不是“打完老家,人就松懈了”。一时间,风平浪静下,更大的危机悄然积聚。不同意见不断加深,左右两难,万毅又一次面临抉择,和解之路看起来遥遥无期。
说来说去,万毅到底是烈性子,还是刺头?这要看你从哪边看。如果非要站一站反方的立场,我倒觉得,万毅这一生也就是“运气好”——不是张学良的人罩着,就是毛泽东的人赏识着。要不是于学忠的不肯“秘密处决”,兴许早就成了无名烈士。按理说,革命讲的是“团结为先”,可要是老有人顶牛,组织怎么搞?再说了,“爱国心”谁都会喊,敢打领导一耳光的人能有几个?有时候,还真不是个性过了就好。
你要说他越狱有本事,那也得看有人愿意给机会——没有地下党的接应,逃出去也是死路一条。工作调动不服气,是看重前线还是怕离开主流?嘴上说降级也不怕,可谁都知道没人喜欢被边缘化。你说他破格晋升,那也有那么多踏实干活没出风头的同志啊!中央一边讲规矩,一边破格提拔,那到底是看能力,还是看“关系”?
你看,历史就这么矛盾。万毅这一生,说意气用事也好,说能屈能伸也罢,能混到这么高的官,除了自己有本事,难道不是“命好”?
话说回来,咱们总爱说“英雄难过命运关”,可万毅这一路,不管是勇敢顶撞领导、还是屡次破格提拔,到底是正因为有性格,还是其实现实就是“有关系才有路”?你觉得中国近现代史上,那些事业有成的大人物,到底应该强调“能力本位”,还是“组织路线”?难道组织真的只看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铁打原则?欢迎留言,说说谁才是真正的“被时代选中的人”——你会选择服从,还是勇敢表达自我?
短线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