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王在中国市场的溃败:一个洋快餐巨头的本土化困境
曾经与麦当劳、肯德基并驾齐驱的汉堡王,如今在中国市场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近年来,大批汉堡王门店悄然关闭,消费者对其的热情也逐渐消退。 沈阳一家经营了十余年的老店在今年三月黯然停业,去年十一月,福建更是有十家门店同时关门,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折射出汉堡王在中国市场步履维艰的残酷现实。
走进一家尚且营业的汉堡王门店,顾客常常听到“料没了,做不了餐”的无奈答复,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经营危机?汉堡王中国方面回应称关店是由于“与加盟商合作结束”,然而加盟商们却心酸地吐露:“从2020年起就没赚过钱,销售额逐年下降。” 这句抱怨,道出了汉堡王在中国市场挣扎求生的困境。
展开剩余81%汉堡王于2005年带着“美国第二大汉堡连锁”的光环进驻上海,初期却坚持直营模式,发展缓慢,前七年仅开设了68家门店。直到2012年,土耳其餐饮集团TFI获得中国特许经营权,汉堡王才开启了迅猛扩张的“狂奔模式”,平均每两天就开一家新店,2019年门店数突破1300家。然而,疫情的冲击以及自身战略失误让扩张戛然而止,截至去年底,门店数量不足1500家,远不及肯德基(超过一万家)和麦当劳(超过六千五百家)。更戏剧性的是,去年汉堡王母公司RBI突然宣布提前八年终止与TFI的合作,全资收回中国经营权,并一口气更换了董事长和CEO,这无疑加剧了外界对其经营危机的担忧。
高昂的定价是汉堡王在中国市场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安格斯牛肉堡售价35-45元,远超肯德基的同类产品,不少消费者对此吐槽不已。RBI初期将汉堡王定位为“中高端汉堡”,对标Shake Shack等网红品牌,其牛肉汉堡价格几乎是麦当劳、肯德基鸡肉汉堡的两倍。然而,麦当劳的“穷鬼套餐”仅售13.9元,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更是家喻户晓,本土品牌华莱士更是将汉堡价格压至10元以内。
眼看下沉市场被对手抢占,汉堡王去年八月推出了“9.9元汉堡”,创下品牌历史最低价,试图挽回颓势。然而,此举却弄巧成拙。肯德基和麦当劳的促销活动早已深入人心,“疯狂星期四”等深入人心的活动早已成为国民记忆,华莱士、塔斯汀等本土品牌也纷纷跟风降价,汉堡王的折扣力度根本无法形成差异化竞争。更严重的是,这打破了汉堡王原有的高价定位,原本瞄准一二线城市中产阶级的客群,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纷纷转向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而麦当劳和肯德基即使涨价,也有庞大的下沉市场作为支撑,汉堡王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涨价会吓跑顾客,不涨价则难以承受不断上涨的食材成本,毕竟牛肉饼的成本远高于鸡肉。
此外,汉堡王在本土化方面也严重滞后。 生洋葱和酸黄瓜等“美式标配”配料,虽然是汉堡王的“招牌”,却被许多中国消费者嫌弃。 2012年以来,汉堡王中国市场由土耳其TFI运营,外资运营模式导致本土化调整步伐缓慢。TFI更擅长迎合欧美市场口味,却对中国消费者的喜好缺乏深入了解。反观肯德基和麦当劳,早已将本土化融入血液:肯德基推出老北京鸡肉卷、豆浆油条等中式产品,甚至还有小龙虾汉堡;麦当劳与中信资本合作后,不仅建立了本土供应链,还在三四线城市和高速服务区大规模开店。而汉堡王至今菜单上仍顽固地保留着生洋葱、酸黄瓜等美式配料,中式新品寥寥无几。
更重要的是,汉堡王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相对较晚,2005年才开设首店,比麦当劳晚了15年,比肯德基晚了近20年。当其试图进驻商场时,黄金位置早已被麦当劳和肯德基占据;当消费者感到饥饿想要快速就餐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熟悉且方便的品牌,谁会特意绕路去寻找汉堡王呢?
汉堡王母公司年报显示,中国单店年均销售额仅40万美元,不到巴西和土耳其市场的一半。究其原因,除了高昂的成本压力(加盟商承担40?0%的食材成本,还要购买昂贵的设备,并支付特许经营费和广告费),管理混乱(加盟商自行选址和运营,经验不足,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投诉处理流程繁琐)以及价格战的冲击(9.9元汉堡活动导致客单价暴跌),都是重要的因素。
为挽回颓势,汉堡王母公司正在紧急“救火”,更换了中国区管理层,并将投资金额从4.1亿美元增加至4.6亿美元,同时也在积极寻找了解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然而,在俄乌冲突、供应链成本上涨等大背景下,汉堡王若想复刻麦当劳的下沉策略,需要重建供应链和物流体系,这绝非易事。
汉堡王在中国市场的困境,凸显了洋快餐本土化的残酷现实:仅仅拥有国际品牌光环远远不够,如果不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即使是实力雄厚的巨头,也可能在中国市场上遭遇滑铁卢。 如今,消费者面临一个选择题:吃汉堡更看重口味还是便利? 汉堡王的未来,将取决于它能否在本土化战略上取得突破。
"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短线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