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有个小沙弥叫慧能,学习禅定时闹过不少笑话。师傅玄真法师教大家“安般念”观呼吸法门,强调“吸深则根深”。慧能一听,暗下决心:要深,就得用力!
结果他找了个角落,使劲吸气,拼命鼓肚子,吸到不能再吸就硬憋着,心中默念“深入丹田”。没几下,他就胸闷脸红、头晕眼花,别说宁静了,简直比干活还累。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玄真法师一听就笑了:“傻孩子,你这不是修行,是'强气’!呼吸贵在自然,你却在跟自己较劲。”
慧能懵了:“不使劲,气怎么沉下去呢?”
法师没直接回答,而是让他先观察自己平时的呼吸。慧能静坐观察,发现不干预时,呼吸像潮汐,自有其舒缓节奏。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在帮倒忙。
直到一天,法师为大家揭晓了呼吸的终极心法。他看着一双双渴求的眼睛,缓缓吐出四个字:
“勿忘勿助。”
看着弟子们迷惑的神情,他解释道:“'勿忘’,是心念别跑,知道呼吸在,像牧牛人看着牛;'勿助’,是别去推、拉、憋,别帮倒忙。你只是个轻松的看客,看着气息自己进来、自己出去。”
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就像看守城门,你只需'知道’有人进出(勿忘),但绝不会上去拦着、推着别人快走(勿助)。你只要看着,城门自然通畅。”
慧能心中那堵墙“轰”地倒了。他照着做,彻底放下“努力”,只是感知小腹随气息自然起伏。奇妙的事发生了:当他不再“帮忙”,气息反而自己变得深长、柔和,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从体内弥漫开来。
那么,具体该怎么把“勿忘勿助”用到实际练习中呢?
作为八段锦的长期练习者,我结合亲身经历,总结出最务实的方法:
第一步:摆对姿势,从“躺”开始
最好的入门姿势是仰卧,双膝弯曲,脚掌平放。这能让腹部最大程度放松,让膈肌自由运动。熟练后,再过渡到端坐(坐椅子前1/3,腰背自然挺直)。
第二步:手放对位置,感受“腹动胸不动”
一手轻放胸部,一手轻放肚脐下。手是来提供反馈的——目标是吸气时,只有腹部的手被自然推起,胸部的手尽量不动。这能帮你找回婴儿般天然的呼吸模式。
第三步:呼吸节奏“慢、匀、长”,但别贪
· 吸气:用鼻子缓慢均匀地吸,感受腹部像气球自然鼓起。
· 呼气:用鼻子或微张的嘴缓慢呼出,感受腹部自然回落。
· 节奏:初学者可以试着“吸气4秒,呼气6秒”,但别死磕数字。关键是找到深长且舒适的感觉,而非追求极限。
这里有几个极易踩的坑,务必注意:
1. 最大的敌人:肩颈紧张! 90%的初学者会下意识耸肩。练习前先做几次“耸肩-沉肩”,释放紧张。记住:呼吸时,肩膀是彻底放松下沉的。
2. 拒绝憋气和用力过猛! 别吸到肚子胀痛,也别呼到肚子贴背。如果练习后头晕、胸闷,说明你又在“助”了,赶紧停下来,回到自然呼吸歇会儿。
3. 别被意念带偏! 初期不必强行想象“气沉丹田”或“水火交融”。更简单的方法是数息(吸气数1,呼气数2),或单纯感受腹部的起伏,像看海浪一样。
练习频率与心态:
· 时长:每天2-3次,每次5-10分钟即可。5分钟的高度专注,远胜20分钟的敷衍较劲。
· 心态:这不是比赛,是重新认识身体的旅程。进步因人而异,有时感觉“退步”也正常,重要的是持续练习。我当初也是从每天5分钟开始的。
给特殊人群的提醒:
· 孕妇(孕中晚期):避免深度鼓腹,可练轻微的腹式呼吸,事先咨询医生。
· 高血压/高眼压者:全程自然呼吸,切忌提肛、憋气等用力动作。
· 气胸/肺部疾病患者:务必先咨询医生。
总结一下核心心法:
慧能的故事和我们现代人的实践,共同指向同一个真理:禅修和呼吸练习,不是在身体上做加法(用力、控制),而是在心念上做减法(放下、顺应)。
“吸深则根深”的“深”,不是用力憋出来的,而是当你心里彻底放松,不较劲、不攀缘时,气息自然找到的最佳节奏。
那座通往身心宁静的桥梁,本就天然存在。我们不需要去“建造”它,只需要停止用“蛮力”去破坏它。
所以,如果你在练习中感到任何不适,不妨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又太“助”了?是不是在“使劲”了?
然后,想起那四个字——勿忘勿助。把呼吸的主动权,谦卑地交还给身体本身。你会发现,你一直追寻的那份宁静与健康,会不请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短线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