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国作为亚洲重要的崛起力量,关系的紧密与否可是直接牵动着整个区域,甚至整个全球局势。
近年来,印度一些官员偶尔会在公开场合发表对华强硬的话语,特别是已故的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曾在2021年多次公开表示“中国才是印度的首要敌人”,还曾放话“如果再次开战,中国赢不了印度”,“我们绝不会重蹈1962年的覆辙”。
这些话听起来挺有火药味的,也让人忍不住想知道,是啥让他这么底气十足?1962年那会到底搞了啥?六十多年过去了,中印两国难道还要被过去的事给牵着走不成?
1962到底发生了什么?
谈到中印关系,1962年那场边界冲突虽然时间不长,也就一个月左右,但像个刺一样,深深扎在印度人民的集体记忆里,留下一片难以抹去的阴影。
那会儿,两国边界不太明明白白,加上印度不停地执行“前进政策”,妄想在实际控制线附近设哨站,结果就引出了激烈的军事冲突。
在印度国内,对于这段历史的说法跟国际上理解的可不一样。印度官方一直强调那是“中国侵略”,而且对国内关于这段事的叙述也是挺严的,限制得很严。大部分印度人对这事的认识,明显和实际情况有点偏差。
那份被称作全面剖析战争失利原因的《亨德森·布鲁克斯报告》,到现在印度政府还没有愿意拿出来公开。只能靠一些泄露出来的片段和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家普遍觉得,实际上印度才是这场冲突的主导者。
这种所谓的“历史悲情”在印度国内变成了一种情绪动员的手段,许多政治人物和军方人士靠它来炒作“中国威胁”,鼓动民族主义情绪。
每逢选举季节,这份神秘报告就会被政客们拿出来炒作,竞选时拼命要求曝光,可一上台就又改嘴,说“公开不利于国家利益”。说白了,历史在这里已经变成了印度手中的一张牌。
实际上,中国在自卫反击结束后,主动撤回了实际控制线一侧,这个动作明确传递出不打算用武力扩大领土的意思。中方一直主张用和平谈判来解决边界事宜,这个立场到现在也没变,可惜印方却还沉迷在过去的悲情中,甚至以1962年的事情为借口不断增强军备、制造对立,无疑会阻碍两国建立真正的互信关系。
最近几年,印度军方高层在应对所谓的“中国威胁”这事儿上,言辞上是十分强调加强防御、提升战备的,同时也频频进行一些军事演习,试图展现实力。比如,他们不断强调升级边境部署、增加装备投入,表现出要“做好打仗准备”的态度。有时还会公开表示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在一些场合强调要“应对任何突发情况”。除此之外,也有官员多次扬言会“采取果断措施应对边境压力”,显示出一种强硬的姿态。当然,行动上,印度在边境线附近不断加强哨所建设、增加兵力,也在不断升级高原和山地的作战能力。整体来看,印度军方在应对所谓的“中国威胁”时,一边强调增强防御能力,一边以军事准备的姿态不断展示实力。
印参谋长放出狠话
这几年,印度的国防参谋长和陆军参谋长在谈到对华问题时,可是没少放话。比如,拉瓦特直接说“中国是头号敌人”,一句话就把关系定的挺严肃。再加上,陆军参谋长也不甘示弱,豪气冲天地说,印度能同时应对“两线战争”,意思就是同时打赢中国和巴基斯坦。整个氛围挺强烈,像是在表明印度军方对于未来可能的冲突,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准备。
拉瓦特在担任国防参谋长的时候,挺热衷于推行军事改革,想打破陆海空三军各自为政的旧格局,推动联合战区指挥体系。这主意倒是不错,但有时候他的话说得也太随意了点,缺乏实据。有次一句话就把印度空军给惹恼了,把军种之间的关系搅得挺僵的。
他一边高喊要应对中国,一边又说印度得同时争取美国和俄罗斯的支持,这动作挺矛盾的。
中印边境那地方,地势和气候都不是一般的复杂,双方都在忙着修道路、机场、后勤站点啥的,印度这些年进展明显加快,但凭着咱们国家坚实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组织力量,中方已经建立起更完善的边境防护和支援体系了。
拉瓦特也承认中方的基础设施暂时占优,因此特别强调“等距离撤离”,这实际上也算是不是暗示着双方实力上的差距了。
不过,军事比较嘛,不能忽视国家的整体实力。中国的经济总量大概是印度的五倍,科研投入更是超过印度十倍以上,工业体系的完整程度和自主供应链也比印度更强一些。
虽然印度这几年来持续加大军购,比如引进“阵风”战斗机、各种导弹、直升机,还一再和美国、日本搞联合演习,场面确实挺大的。不过一谈到本土的国防工业,比如那个研发了三十多年还没彻底成熟的LCA战斗机,就难免有点沮丧。光靠买设备,终究难以实现真正的国防现代化。
说到底,彰显实力或仰仗别的国家,并不是真正的安全保障,反倒可能让局势更紧张。要是印度继续用那种零和心态来看待中印关系,最终可能会变成大国角力中的一枚棋子。
合作胜于对抗
中印关系不是单纯的敌友关系,而是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复杂状态。虽然偶尔会出现外交摩擦和边界对峙,印度国内也经常有人对中国持强硬态度,但两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一直在不断加深,这种关系表现出很强的韧性。
在2023-2024财年里,中印两国的贸易总额达到了1184亿美元,而中国也第一次超越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在多个重点行业进行互补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为两边的消费者和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种紧密互补的联系,说明两国经济早已彼此交织、难以分割。就算在政治关系紧张的时候,经贸往来依然表现出很强的韧性,成了双边关系中的稳定支柱。
作为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成员,中印在多边贸易体系、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方面有不少共同的诉求。两国都强调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反对单边霸权,这点在印度不愿完全追随美国“印太战略”上也能看出来。
在文化领域,宝莱坞的电影在中国收获了不少粉丝,瑜伽和太极拳的交流也在逐渐增多。随着旅游签证的恢复和直飞航班的增多,两边的民众有了更多了解彼此、增进感情的机会。
印度外长苏杰生曾提过,“分歧不能变成争端,竞争也不应演变为冲突”。明显,合作远比对抗对两国更有益,但咱们也得清楚,未来路途上还有不少难题待解。
美国对印政策那边,走向还挺飘忽,印度国内民族情绪也挺高涨,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差异大,这些都可能成为隐藏的隐患。不过,两边还是有点打算控制局势,比如一直在搞军长级别的会晤,虽然有时候“各说各话”,但起码还保持着沟通渠道,能聊聊。
要是印度只是把和中国关系的缓和当作应付差事或用来和西方谈判的筹码,那么两国关系很可能会一直在时好时坏中反复徘徊。要是印度真心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中印关系,摒弃零和思维,双方在人工智能、气候变化、多边贸易这些新兴领域里其实还是有合作空间的,大家可以一起努力,共同打造亚洲的黄金时代。
过去的事不该变成负担,而应该当成启示。1962年的冲突虽然确实令人惋惜,但假如印度一直用这个事件作为向中国展示强硬的理由,甚至散布涉华危险的言论,不但帮不了边界问题的解决,反倒会错失两国共同发展、振奋的宝贵历史机遇。
中印两个古老文明都曾经经历过殖民的苦难,如今都在为民族复兴努力奔跑。双方人民都希望安居乐业,而国家目标则是实现发展和繁荣。其实,两国之间并没有那些无法调和的根本利益之争,主要的问题在于彼此缺乏战略信任,导致安全方面的困境。
中国一直坚持用和平对话来解决边界事务,提倡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不会靠武力威吓来赢得尊重,若印度真想成为世界大国,就该放下过去的包袱,用成熟的心态看待中国。
主要信源
印军参谋长表示,未来与中国的再次交手不太可能重演1962年的惨败。2010年,印度军方的参谋长在一次坠机事故中不幸遇难,他还曾放话:“中国是印度的头号敌人。”到2021年,极目新闻报道了这一消息。而2018年,海外网探讨了印度如何走出1962年的“战争阴影”。2022年10月,观察者网分析了新任印度国防参谋长对周边关系的未来可能走向。
短线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