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晓清朝历史的应该清楚明白,满族统治者建国初期,凭借赫赫武功获得可以世代相传且不受限制的贵族爵位,总共有八个。
和硕礼亲王爵位:始于太祖皇帝发妻所生嫡次子、和硕礼烈亲王代善,代善家族是满清第一王族
和硕睿亲王爵位:始于太祖皇帝第四位大妃阿巴亥所生的儿子多尔衮
和硕豫亲王爵位:始于多尔衮同母弟多铎
和硕肃亲王爵位:始于太宗皇帝继妃乌拉那拉氏所生长子豪格
和硕庄亲王爵位:始于太宗皇帝侧妃叶赫那拉氏所生第五子硕塞
和硕郑亲王爵位:始于太祖皇帝亲弟弟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
多罗克勤郡王爵位:始于礼烈亲王代善的嫡长子岳托
多罗顺承郡王爵位:始于礼烈亲王第三子萨哈廉的儿子勒克德浑
这八个爵位在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五个朝代间传承,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称作“铁帽子王”。这八位王中,七个由太祖皇帝努尔哈赤的后代继承,只有一位王位不属于太祖血统,却是铁帽子王。
这个爵位便是和硕郑亲王爵位!
和硕郑亲王爵位始于努尔哈赤亲弟弟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舒尔哈齐共有九个儿子,济尔哈朗并非最年长的那个,同时也不是舒尔哈齐众多立下战功的儿子中唯一的,那么和硕郑亲王爵位能够世袭罔替,却始于济尔哈朗,这是怎么回事呢?
除了济尔哈朗自身原因外,跟他的四位福晋有分不开的关系。
济尔哈朗的四位妻子都是名门之后,他们的背景相当显赫,因此济尔哈朗的郑亲王爵位,得以成为大清历史上唯一一个非太祖子孙的世袭罔替王爵。
舒尔哈齐共九子,为何第六子崛起
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系同母兄弟,自幼便伴随兄长共同生活,兄弟二人初期的情谊十分深厚。努尔哈赤成功统合建州女真各部,并成功对抗九部联盟,其中包含叶赫部、乌拉部、蒙古科尔沁等九个部族,舒尔哈齐在此过程中均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因如此,在建州女真内部,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的便是舒尔哈齐。因此,在好几次向明朝进贡期间,都是舒尔哈齐代表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有五个兄弟)去完成这件事。
舒尔哈齐既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女婿,又将两个女儿相继嫁给海西女真四部中的乌拉部贝勒布占泰,他与李成梁是儿女亲家关系。舒尔哈齐的欲望逐渐膨胀,最终成为努尔哈赤强化汗权的主要障碍。努尔哈赤虽然看重家族情谊,但在汗位权力与弟弟之间,他优先考虑了汗位。因此,兄弟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
舒尔哈齐竟然偷偷搬到了别处,努尔哈赤获知此事非常愤怒,就把弟弟舒尔哈齐关了起来;把弟弟身边的大臣乌勒坤等人全部杀了,至于跟从弟弟搬到新地方的两位侄子阿尔通阿、札萨克图也被太祖皇帝给杀了。
阿尔通阿是舒尔哈齐的大儿子,札萨克图是舒尔哈齐排行第三的儿子,而舒尔哈齐的第二个儿子阿敏,太祖皇帝最初打算处决他,不过经过代善、皇太极等众多贝勒的恳求,阿敏最终得以幸免于难。
十六一一年,舒尔哈齐在牢里去世,努尔哈赤就把他弟弟那几个还活着的儿子都接过来,让他们一起长大,将来能有所作为,建立一番功业。
阿敏是太祖的长辈侄子,因此受到特别看重,太祖不仅给他扩充了属下,而且在1615年太祖建立八旗制度时,任命阿敏掌管镶蓝旗,让他担任镶蓝旗的旗主贝勒,而且阿敏在后金时期,与太祖的三个嫡子代善、皇太极、莽古尔泰共同被尊称为“四大贝勒”之一。
可想而知,阿敏在后金的地位有多高。
然而在太宗皇帝皇太极继任汗位后,加强汗权的过程中,一向心怀异志的阿敏皇太极将阿敏视为首要清除对象,天聪四年即1630年,阿敏遭到皇太极囚禁。
与皇太极一同成长、在宫廷中抚育的济尔哈朗,取代二哥阿敏担任镶蓝旗的旗主贝勒,不仅如此,皇太极还将阿敏的全部家产都赐予了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与皇太极关系密切,他因此迅速攀升,在后金中的地位非常突出。
济尔哈朗能这么快崭露头角,不只是他和皇太极关系密切,还因为他本人确实英勇善战,在皇太极当政的天聪、崇德年间,他要么跟随皇太极,要么单独带兵打仗,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自然不会缺乏立下战功的场合,在皇太极登基称帝时,济尔哈朗被封为和硕郑亲王。
崇德那一年,济尔哈朗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声望,已经超越了睿亲王多尔衮。
因此,当清世祖福临六岁即位时,多尔衮提议:他本人与郑亲王共同担任辅政叔王,且郑亲王的位次在自己之上。熟悉清朝历史的应该明白多尔衮的企图,他能主动让济尔哈朗排在自己前面,就足以证明福临刚刚即位时,多尔衮都必须对济尔哈朗有所顾忌。
多尔衮掌握权力期间,城府不如他的济尔哈朗最终落败,不仅丧失了辅政叔王的地位,而且被多尔衮贬为郡王身份,即便如此,济尔哈朗依然坚定地支持福临。
福临即位之后,就将济尔哈朗先前的地位重新确立,而且到了顺治九年,顺治皇帝还对他进行了更高的册封“叔和硕郑亲王”福临曾两次打算离开关外去祭拜皇陵,都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后来还是济尔哈朗阻止了他。
济尔哈朗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福临对着天空放声大哭,埋怨上天为何不赐福给他的叔父,使其能够健康长寿。
济尔哈朗去世后,福临辍朝七日,为其立碑纪念;
康熙十年,康熙帝赠与其谥号“献”;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准许其配享太庙。
由此可见,济尔哈朗在大清的权势有多大,确实也配得上和硕郑亲王这个世袭罔替的王爵。
济尔哈朗幼年时就在宫廷中度过,与伯父努尔哈赤的子侄们一同成长,皇太极虽然比济尔哈朗大七岁,但兄弟情谊深厚。自从阿敏被皇太极囚禁之后,济尔哈朗在后金政权中的影响力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同时受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位统治者的器重,济尔哈朗的正妻和侧室的身份背景必然非常显赫。
济尔哈朗发妻是开国功臣的女儿
济尔哈朗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即1599年,十一岁时父亲遭到囚禁,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并称汗后,他受封为贝勒,得以参与朝政事务。彼时,济尔哈朗也正值成年,可以迎娶妻室了。
当下在后金中地位最为尊崇的是“开国五大臣”,努尔哈赤便挑选了这“五大臣”当中额亦都的女儿钮祜禄氏,作为侄子的正妻。额亦都这个人非常值得称道,在努尔哈赤开创基业的早期阶段,就始终与他并肩作战,四处征战,并且竭力保护他,使他免遭他人伤害。努尔哈赤在整合建州女真、统合女真各部、对抗明朝期间屡建奇功,跻身“后金五大臣”行列,在后金中地位仅在天命汗努尔哈赤和四大贝勒之下。
而且额亦都是五大臣中,唯二配享太庙的功臣。
努尔哈赤把堂姐妹,伯父武功郡王的女儿觉罗氏,配给了额亦都,又把自己的第四个女儿穆库什,也给了额亦都,因此额亦都家族兴盛起来,变成了满清的显赫家族,皇后、后妃、重要官员不断涌现。
娶额亦都的女儿作正室,对济尔哈朗的官场前程,显然很有裨益。
可惜额亦都的女儿钮祜禄氏,她嫁给了济尔哈朗,却只给他生了个女儿,没有诞下儿子。
女儿长大后,下嫁额尔克戴青。
额尔克戴青是蒙古巴约特部首领恩格德尔的儿子,钮祜禄氏与济尔哈朗所生的女儿,之所以要和巴约特部的人家结亲,根本上是出于满蒙两族之间通婚的考虑。先前,济尔哈朗的姐姐巴约特格格已出嫁至巴约特部,对象是恩格德尔;因此,姑侄两个便形成了婆媳关系。
继福晋为孝慈高皇后的侄女
钮祜禄氏去世之后,济尔哈朗续娶了皇太极的第三位大妃孟古哲哲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做继福晋。叶赫那拉氏是叶赫部末代首领金台吉的孙女,也是德尔赫礼台吉的女儿,而孟古哲哲则是金台吉的妹妹,从辈分上来说,叶赫那拉氏应该叫孟古哲哲姑姑。
也就是说,济尔哈朗的继福晋叶赫那拉氏,与皇太极是表亲关系,他们之间有亲戚联系。
叶赫部是海西女真四部里最后被建州攻破的,1619年努尔哈赤带兵进攻叶赫,金台吉和布扬古分别守在西城和东城,皇太极作为金台吉的外甥去劝他们投降,但没成功。努尔哈赤就派建州军队攻打叶赫,东城先被攻占,金台吉却不肯向努尔哈赤投降,最后上吊死了。
而布扬古见叶赫部大势已去,便主动打开叶赫西城归顺太祖皇帝。
金台吉的后代尼雅哈,曾带领族人向努尔哈赤表示臣服,尼雅哈的裔孙纳兰明珠,在康熙年间担任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大概便是在叶赫部被建州所灭前后,叶赫那拉氏嫁给了济尔哈朗。
显而易见,叶赫那拉氏并未得到济尔哈朗的喜爱,而且她也没有为济尔哈朗诞下任何子嗣。
孟古哲哲是皇太极的母亲,她属于建州女真,但她的家族和丈夫的叶赫部是敌对关系,这让她在两个阵营之间十分为难,最终因此忧愁而死
可以想象叶赫那拉氏嫁给济尔哈朗时的处境何等艰难,心情又多么沉重,因此叶赫那拉氏和济尔哈朗相伴的时间非常短暂。
三娶福晋为瑚尔哈苏氏
瑚尔哈苏氏属于满洲八旗的众多姓氏中的一种,该家族的祖先一直生活在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乌拉地区,满清创立八旗制度之后,瑚尔哈苏氏族人大多居住在满洲的镶红旗和镶黄旗区域。
可见济尔哈朗的三娶福晋,是出身八旗的女子。
瑚尔哈苏氏与济尔哈朗结为夫妻之后,相当受宠幸,她陆续为夫君诞下一儿三女:
济尔哈朗的第二个儿子济度,由于他的哥哥富尔敦在顺治八年去世,济度得以在他父亲济尔哈朗去世后(顺治十二年)继承和硕郑亲王爵位(改为简亲王),成为郑亲王家族的第二位首领;不过他在顺治十七年就去世了,只活了28岁。
济尔哈朗三女,早夭;
济尔哈朗的第四个女儿,在成年后被封为和硕格格,也就是郡主,后来她嫁给了蒙古阿噜科尔沁部的穆彰,这个穆彰和孝端文皇后是同一族人,他们的共同祖先是博第达喇,而孝端文皇后的曾祖父也正是博第达喇。
济尔哈朗第六女,长大后封和硕格格,下嫁蒙古科尔沁部诺尔布。
瑚尔哈苏氏是济尔哈朗的后代,这对济尔哈朗家族在大清的稳固地位很有帮助,因为儿子济度承袭了和硕亲王的爵位,女儿也为大清满蒙之间的联姻做了很多贡献。
四娶福晋为继福晋的亲妹妹
济尔哈朗的继室不久前离世,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三夫人苏泰太后,领着儿子额哲向后金归附皇太极,然而苏泰太后为何会嫁给济尔哈朗呢?
林丹汗是漠南蒙古察哈尔部首领,也是后金的宿敌。
努尔哈赤离世,皇太极随即增强了对蒙古各部落的军事行动,并且对林丹汗发起了三次连续的攻击。
在此过程中,皇太极对蒙古各部,是以联姻为主要的手段。
科尔沁部是后金最早归降的部族,与后金往来密切,常常通过婚姻建立联系,皇太极先后迎娶三位科尔沁女子为妻,后金其他皇室成员和贵族大多也选择科尔沁女子为配偶,后金的公主更嫁给了科尔沁部的人。
科尔沁部不算在内,喀尔喀的五个部落,诸如巴林、巴约特、扎鲁特等,对后金的援助,显著削弱了察哈尔林丹汗的声势。
皇太极在1632年,即后金天聪六年,亲自带领军队,进行了第三次对林丹汗的讨伐行动。
林丹汗退守青海,本想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反攻,然而在天聪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因患天花而去世。
林丹汗去世后,他的十万部众分崩离析。
苏泰太后和她的儿子额哲,率领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的部族民众,回到了鄂尔多斯。
林丹汗的第四位妻子巴特玛.噪,带领部众向后金投降,皇太极将她纳入后宫,册封为福晋。
下一年,即天聪九年,皇太极派遣多尔衮以及长子豪格等人,前去搜寻林丹汗的残余势力。
这年三月,多尔衮在西喇珠尔格一带寻见了林丹汗的囊囊太后,也就是林丹汗的囊囊大福晋娜木钟,从她口中探知了苏泰太后和额哲的踪迹,于是囊囊太后与苏泰太后,相继归附了后金。
林丹汗的六福晋苏巴海,七福晋俄尔哲依图,八福晋伯奇,以及妹妹泰松格格,他们各自率领部下,都向后金投降了。
这些投靠后金的林丹汗族人,他们的安顿事宜,首当其冲需要处理。
皇太极长子豪格,看中了伯奇福晋,伯奇福晋改嫁豪格为侧福晋;
太祖第七子贝勒阿巴泰,对俄尔哲依图福晋产生了兴趣,这位福晋据说是阿巴泰原配那拉氏的妹妹。
关于那位名叫娜木钟的太后,她后来被皇太极纳入后宫,等到皇太极登基称帝,便将她册封为西宫贵妃。
苏泰是济尔哈朗继娶的福晋的妹妹,她必须嫁给济尔哈朗,这是合乎情理的安排。其实代善也对苏泰有所青睐,不过依照女真的传统,济尔哈朗拥有优先挑选的权力。此外,苏泰还把“传国玉玺”送给了皇太极,正是这件宝物,坚定了皇太极称帝的决心。
而代善,则是选择了泰松格格。
崇德初年,济尔哈朗获封为和硕郑亲王,与此同时,苏泰被册封为和硕郑亲王的正妻。
至于济尔哈朗的三娶福晋瑚尔哈苏氏,则只能委屈平妻的位置。
苏泰在郑亲王那里身份非常尊贵,不过她没能给济尔哈朗诞育任何后代。
短线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