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你刷朋友圈看到的是烟花,人家看到的是自己的家在烧。
不是比喻,是真烧。
就在2024年元旦,一个叫“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地方,一群人打包好行李,然后亲手点燃了自己的房子,开着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操作够狠吧?
这背后,是一个“国家”的葬礼,一个存在了33年,却到死都没混到“户口”的政治实体,就这么把自己给火化了。
这地儿,很多亚美尼亚人更愿意叫它“阿尔扎赫”,一个听着就充满古老乡愁的名字。
可惜,乡愁这玩意儿,在大炮和无人机面前,一文不值。
事情还得从苏联那栋“筒子楼”散伙说起。
1991年,大家伙儿都忙着分家当,纳卡这片4400平方公里的山旮旯里,占了八成人口的亚美尼亚人寻思着:凭啥我们得归阿塞拜疆管?
于是,脑子一热,公投“独立”了。
听着是不是特有道理?
我的地盘我做主嘛。
但问题是,这房产证是当年斯大林画押的,硬塞给了阿塞拜疆。
这就好比你家院子里长了棵苹果树,邻居拿着百年前的一张废纸说这树归他,你俩能不打起来?
所以,这个“纳卡共和国”从出生起就是个“黑户”,国际社会上,除了亲妈亚美尼亚,压根没人搭理它。
它更像个前哨,是亚美尼亚楔在对手地盘上的一颗钉子,疼,但拔不掉。
这梁子,百年前就结下了。
沙俄那会儿,为了制衡高加索这片“四战之地”,玩了手绝的,把信东正教的亚美尼亚人往穆斯林扎堆的卡拉巴赫迁。
两种信仰,两种活法,硬是给塞一个锅里炖。
沙皇在冬宫里捻着胡子微笑,却不知道这口锅,早晚得炸。
第一次炸是在九十年代初。
苏联老大哥一撒手,俩“小弟”立马抄家伙开干。
那会儿亚美尼亚人是真猛,愣是打出了一片天,把纳卡和周围几块地都给攥在了手里。
阿塞拜疆憋屈啊,家里明明有油田,富得流油,怎么就在战场上栽了?
答案是,时代变了,大人。
接下来的二十年,阿塞拜疆闷声发大财。
靠着卖石油天然气,攒下了五百多亿美刀的外汇储备,然后全球扫货,买买买。
土耳其的无人机,以色列的导弹,要啥有啥。
反观亚美尼亚,经济不景气,军事上还吃着苏联的老本。
2020年,阿塞拜疆觉得翅膀硬了,发动了第二次纳卡战争。
这回打法完全不一样了,土耳其的TB-2无人机在天上盘旋,跟开了天眼似的,专点亚美尼亚的坦克和阵地。
一个多月,亚美尼亚的装甲部队几乎被打残,上百辆坦克变成了废铁。
战场成了无人机的屠宰场。
最后还是普京出面,按着双方签了停火协议。
亚美尼亚割地赔款,只留下纳卡核心区苟延残喘。
那之后的纳卡,就成了一座真正的孤岛。
四周被阿塞拜疆团团围住,只有一条“生命线”公路连着亚美尼亚,还被俄国维和部队看着。
这种日子,跟ICU里插着管子有啥区别?
真正的致命一击,来自2022年的俄乌冲突。
俄罗斯自己陷在乌克兰的泥潭里,焦头烂额,哪还顾得上高加索这点事儿。
阿塞拜疆一看,大哥自顾不暇,机会千载难逢。
2023年9月19日,发起“反恐行动”。
其实哪有什么悬念,仅仅24小时,纳卡武装就投了。
然后,就是我们开头看到的那一幕。
十万亚美尼亚人,选择背井离乡。
他们不相信阿塞拜疆的“和平承诺”,宁愿烧掉一切,也不留给对手。
那滚滚浓烟,就是一个民族最后的倔强和不甘。
纳卡的消失,是大国博弈桌上,一颗被碾碎的棋子。
俄罗斯力不从心,土耳其趁虚而入,美国在旁边拱火,试图把亚美尼亚从俄罗斯的怀里拽出来。
每个人都在算计自己的利益,没人真正在乎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到底想要什么。
如今,地图上再也找不到“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了。
这片土地迎来了新的主人,但和平真的会来吗?
那些流亡的十万难民,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历史这东西,总是惊人地相似。
人为划下的边界,强权种下的仇恨,总会在某个时刻,以最惨烈的方式爆发。
纳卡这33年的存亡,不过是又一次血淋淋的证明罢了。
短线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